■好老师行动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等因素影响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人才引进、队伍培养、经费保障及发展环境等方方面面。武义县是浙江山区26县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相邻县市有一定差距,优质师资曾一度外流,“造血”速度赶不上“失血”,如果没有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机制和培养措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针对武义县的教师队伍发展状况,武义县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谋求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2019年起与金华教育学院合作探索校地协同创新师资培养路径。通过5年系统培养,共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区域校地协同创新师资培养新路径。
铸师魂
培育扎根乡土的“大先生”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而教师的精神世界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金华教育学院将“四有好老师”标准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以培育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为目标,以“党建统领、师德引领、典型带领”为策略,探索出一条“铸师魂、明师道、健师情”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思路是:师德引领是重点,培根铸魂是根本,典型带领是抓手。
具体而言,针对武义县青年教师成长存在的精神困境、专业困境和环境困境,我们建立了“师德引领,情怀与专业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政治理论、师德师风、优秀典型的学习,坚定青年教师扎根山区的信念,树立专业发展目标;在培训班中设立临时党支部,建立学习型“红色堡垒”,在培训课程中设置思政课程,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研究,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选树山区优秀教师典型,组织开展优秀教师“一日观察”、城区教师下乡支教、社会公益服务等活动,在践行中坚定教师投身教育的伟大情怀和扎根山区的坚定信念。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引领青年教师增强强国建设中的历史使命感,激励青年教师成为扎根基层、热心从教、长期从教的“大先生”。
育头雁
打造可亲可感的身边“小先生”
一位优秀教师就是一本鲜活教材,写满爱心与智慧。金华教育学院着力构建“雁群”矩阵,营造“个人和团队并重”的成长场域。采用理论导师、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方式,聘请省内外知名教育理论专家指导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同时聘请教学一线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开展“一对一”传帮带。为激发青年教师成长自主性,“双导师”联合为每位青年教师量身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实行菜单式精准培养。
一人发展还不够,带动团队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为发挥青年骨干教师“头雁”作用,我们成立青年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实现“强雁”示范效应。拓展“雁群”培育资源,构建“交互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山区县内青年教师分片开展教研活动,实现山区县内教师交互;组织山区县教师赴市内知名中小学校访学,与名师名校长交流研讨,实现山区教师与城市学校的交互;定期到高校、省级培训机构开展集中研训,实现山区教师与高等院校的交互。通过“自主交互”内容构建,实现新教育理念的互通互享,以此为桥梁,推动优质的教育理念从城市流向山区。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山区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发挥青年骨干教师“头雁”作用,实现全体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的“强雁”示范效应。武义县教育局出台《青年骨干教师工作室活动方案》等激励方案,以学员的名义成立24个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带动全县600多名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
多导师
提升山区教师发展“全素养”
名师引领,让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下沉”,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弭山区县与其他县市间优质教育资源的“鸿沟”。
针对区域内教师的培养,我们采用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全素养导师相结合的“三导师”方式。聘请省内外知名教育理论专家作为理论导师,指导山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学习和研究;聘请浙江省内教学一线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实践导师,开展“一对一”传帮带和跟岗学习,同时为山区教师提供每年3到4次市级示范课平台,由实践导师开展指导;聘请省内高校、科研单位、知名中小学校专家学者、信息技术专家作为全素养导师,指导山区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实施路径,推动培训目标落地,并开展全过程评估和考核。“三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最大限度贴合山区教师发展实情,开展个性化差异培养,同时能够充分整合和调动优质资源,服务山区教师全素养发展。
绘图景
确定序列化易达成的“小目标”
“进阶式”培养的机制,为每位山区教师设定了成长目标,并通过全过程管理、中期考核淘汰等方式,把《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分解为序列化、易达成的“小目标”。
一方面,联合导师组根据学员个人实情,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菜单”,明确培养目标,激发山区教师成长自主性,实行菜单式精准培养。
另一方面,全周期严格管理,将“小目标”进行细化拆解,注重成果导向。整个培训周期内,既有封闭式集训,也有每日打卡小任务,还实施自助餐式选课模式,学院每年近600个培训项目向进阶班学员同步开放,学员可以自主、自助选择所需培训课程。考核指标细化到每日阅读、每周教学反思、每周学生观察日记,围绕“知识、技能、能力、情意和行为”五要素,坚持“实效性、针对性、学习者主体、创新性、发展性”等原则,采用“小步子任务驱动”“六项思维帽子”“可视化教师能力训练”等培训工具,重点探索“角色轮换的行动学习方法”的教师培养样式,一批山区骨干教师实现专业的跨越式成长,成为各学科的骨干。
树典型
营造全县积极向上的“大氛围”
为期5年的校地合作试点,武义县探索形成了地市级教育学院帮扶山区县教师发展模式,也帮助97名参训教师取得了丰硕教科研成果,县域教育系统“赛、拼、创”热情高涨。
一方面,探索形成山区县进阶式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后,双方制定协同培养制度体系,构建“自主交互”培养内容,促进教育发展不均衡区域与城市学校、高等院校教师交互流通,实现优质教育理念的互通互享,打造了教育共富基本单元。
另一方面,形成山区县“雁阵”引领新时代教育人才培养新格局。曾经,在省市各级教学技能竞赛、师资评比活动中收获寥寥,在武义县是无可奈何的常态。但近5年间,武义县先后培养了8名省级教坛新秀、26名市级教坛新秀,12人次获得省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充分发挥裂变效应,以“一子落”带动“满盘活”,形成新“雁阵”引领新时代教育人才培养新格局。
校地高水平协同打造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为山区县打造了一支专业过硬、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形成具有“造血”功能的良好教育生态,也为下一步继续推动教育共富、实现区域高质量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该模式已在浙江省内其他山区县推行,甚至吸引西部地区跨省协作,为推动全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金华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4年07月08日第7版 版名:好老师
作者:褚伟明 冯亦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