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释疑解惑 实现“入脑入心”


◎摘 要 释疑解惑是实现思政教学“入脑入心”的必然要求。释疑解惑的实质就是讲道理。“入脑入心”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化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行动之惑,是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关键所在。要以“问题化”改革、“团队化”教学、“一体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提高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针对性、协同性、衔接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 思政课;立德树人;“入脑入心”;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要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释疑解惑的过程,实质就是讲道理。因此,思政课要把握释疑解惑的关键,通过“问题化”改革、“团队化”教学、“一体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做到有针对性地讲道理,从而提升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效果,进而增强育人的实效。

释疑解惑: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也是讲道理、摆事实的过程。讲道理是思政课的本质,“入脑入心”是讲道理的目标,也是释疑解惑的目标。把握释疑解惑、讲道理、“入脑入心”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意义重大。

1.释疑解惑的实质是讲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讲道理是教师释疑解惑最常用的方式,通过讲道理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是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关键。思政课要通过释疑解惑增强讲道理的针对性和现实关切性,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进而实现“入脑入心”的目标。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进入关键期。青年学生如何理解和应对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和中国之变,关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乎时代新人培养的质量。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的任务,如果教学的过程只是把一般原理和知识告诉学生,则并不能够真正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握释疑解惑的实质是讲道理,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以讲道理回应时代问题,从释疑解惑出发来设计教学、启迪学生。

2.讲道理是思政课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更要在释疑解惑中传道,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思政课教学要“入脑入心”、引人入胜,就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努力把道理、学理、哲理讲进学生心里。思政课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用透彻的理论回答学生的实际问题,用真理的力量打动学生,在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培根铸魂。思政课要以讲道理的方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错误思潮,以讲道理激发学生的情感力量、理性力量和信仰力量,帮助学生在“寓学于理”中端正认知、辨别是非、坚定信念,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重要动力。

3.“入脑入心”是讲道理的目标

“入脑入心”是讲道理的目标,也是释疑解惑的目标。思政课要通过用心用情讲道理,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强化政治引导和价值塑造,实现“入脑入心”的目标。

当前,思政课建设进入内涵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就是提升“入脑入心”的效果,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政课改革创新,变的是方式方法,不变的是讲道理的本质。要把思政课的道理讲好讲活,讲到学生的心坎里。将大道理讲得“解渴”,让学生听得进去、听得动情,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昂斗志的效果,是一堂好的思政课的标准,也是思政课讲道理的目标所在。

做一名好的思政课教师前提是正确认识学生。在网络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传统教师所具有的信息优势被弱化,思政课教师需要以“深”取胜,开展深度教学。思政课讲道理是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与学生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澄清中回应思想困惑,在明辨是非中回答道德之问,在以理服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以情动人中达到道理“入脑入心”的目的。通过创新教学话语体系讲深道理,将抽象的教材话语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话语,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以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刻道理,真正做到讲清教学重点、破解理论难点、融入社会热点、结合学生特点的“四点”融合,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高级策划者、过程控制者和效果评判者,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

“四惑”化解: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关键所在

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面对鲜活而富有差异化的学生,如何在讲道理的过程中有效化解学生的思想之惑、道德之惑、理论之惑和行动之惑,是关系到思政课教学能否达到“入脑入心”理想效果的关键课题。

1.解思想之惑,夯实“入脑入心”的认知之基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平视世界的一代。然而,由于受到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的冲击,有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困惑。因此,思政课只有解决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才能夯实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认知之基。思政课只有像其他课程一样带给学生满满的“获得感”,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站在“学”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消除青年学生的“思想之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学时,既要考虑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逻辑性等特性,也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性,考虑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困惑和难题,由此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利于缩短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将课堂教学“讲好道理”与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相结合,提升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的关注度、兴趣度,确保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解道德之惑,夯实“入脑入心”的是非之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道德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够自觉开展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个别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还存在一些困惑,思政课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思政课教学必须注重以问题导向来启发学生,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小故事”中讲“大道理”,引导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思考和辩证分析,在剖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辨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夯实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是非之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教材疑难问题、学生关注事件等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独立思考、价值辨析等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审视历史和观照现实。

3.解理论之惑,夯实“入脑入心”的信念之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需要通过情理交融的教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以理服人,用彻底的理论研究和理论阐释说服人,使学生理解、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其产生信仰,从中感受到思想和真理的强大力量。同时,思政课教学要做到以情动人,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一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用充实的研究成果奠定思政课教学的学理基础。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才能经得住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才能把学生的思想存疑,甚至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讲清楚、讲透彻。二是要讲明白教学材料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研究成果的教学应用。思政课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备课和磨课,梳理教学案例的逻辑、观点,明晰其中蕴含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有力实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三是要实现“共情”与“说理”的融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善于通过事迹宣传、情境感染和氛围熏陶来增强教学的情感表达,提升教学感染力。

4.解行动之惑,夯实“入脑入心”的实践之基

思政课不仅要通过理论教学武装人,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延展到实践场域的教学样态,是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思政课教师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走向生活,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认知、激荡情怀,使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化”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实现之道

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要以“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为契机,在理念维度上,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针对性;在主体维度上,注重团队协作,强化团队力量;在时间维度上,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高衔接性;在育人方法上,加强数字化建设,增强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时代性。

1.以“问题化”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针对性

根据问题逻辑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将教材内容“问题化”,打造符合学情、贴近省情的内容呈现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更好地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江西省开展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让思政课活起来。在打造问题式专题的过程中,围绕“希望学生收获什么、学生能收获什么”两条原则,打通“认同与有用”两组关系,深入研究教材重难点问题,围绕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征集“青春之问”并建成问题库,打造回应性问题式专题。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把握问题的启发性,提高专题的针对性。通过学生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的等,提炼出各专题的核心问题,打造问题式专题。二是突出问题的辨析性,提高专题的思想性。引导学生对重点理论问题和热点话题进行思辨,提升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三是注重回应现实热点,增强专题的现实关切性。针对时代关切的现实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思政课,形成问题式活页,努力延伸教学的半径。

2.以“团队化”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协同性

“团队化”教学可以实现专业互补、资源最优整合,创新教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实现教师从单兵作战到团队作战的转变。

江西省注重统筹谋划、协同发力,围绕正确处理一门课和一堂课的结构关系、集体备课和个人授课的主体关系,创新集体备课形式,采取“纵横交错”的集体备课制度,开展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实施“资源以团队打造、授课以名师跨校施教”的“团队化”教学改革,旨在实现省域内优质师资共享、优质资源共建、优质平台共创。一是优化集体备课制度。树立“大教研室”理念,组建由5个大课程组、14个教学片区组成的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共同体,制定“省级+片区+校内”三级备课制度,分级明确备课重点,建立“一专题一备课”调度发布机制,形成“专题解读+示范教学+专家(学生)点评+备后研磨”备课模式,设立备课观察员,推动教学接天线、接地气、有标杆。二是妥善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授课”的关系。统一开发使用问题式专题教学配套资源,汇集教育内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力量,形成案例素材等教研资源常态供给机制,结合发现的问题,组织集体“研课”,用好课件征集、晒课、教学展示等方式,引导教师深度开发教学资源,让问题进入专题、转化为课题,用课题去答好学生的“青春之问”。三是建好团队教学“大师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广“一课多师”模式,坚持“校内挖、社会找”拓宽师资渠道,建立“大家推、片区用”机制,重点打造专职教师、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一课多师”团队。探索“双师同堂”形式,教师与专题讲师采取交互对话、同步课堂等方式,共讲思政理论、深挖实践主题。创建“师生同台”样式,把讲台搬到舞台,变问题链为节目单、主讲为主持、“你说我听”为“我演你评”,推出专题艺术课,实现专题教学的艺术化。

3.以“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衔接性

育人具有持续性、连贯性。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贯通、教材联通、教学融通、队伍打通、资源互通,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衔接性。

江西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建设,促进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是构建“一体化”建设体系。江西省于2022年10月发起组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和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江西省),以地市为片区组建11个共同体,设立23个教学创新团队,构建多级协同、点面结合的立体式体系,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衔接性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组织“一体化”系列活动。依托各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共同体),开展教学展示、集体备课、专题论坛、集体学习、“课堂开放月”等系列活动,实施红色文化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衔接性积累了理论与实践经验。三是开展“一体化”合作交流。依托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和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江西省),加强跨省(市、区)合作交流,坚持内部合作与外部交流有机结合。

4.以“数字化”转型,提高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时代性

科学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成为数字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江西省紧跟时代潮流,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智化”赋能思政课,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时代性。

一是建设数字化教学场域。根据数字时代教学需要,以智慧教室赋能智慧教育,以思政VR教室开展沉浸式、情景式思政课教学,构建人机交互、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共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二是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将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组建一批虚拟教研室,设立一批思政辅导交流的微信公众号等,培育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红”老师,吸引数十万计大学生“粉丝”,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加强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化、互动性和广泛性。三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料。以红色文化为专题,开发数字教材、微电影、微视频等教学资源,遴选和推广一批优秀数字作品,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采用“传统+现代”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解答好网络时代“原住民”关注的社会热点、疑点、重点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