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屋只有6平方米,如果你住进去,会如何布置呢?”
2023年12月25日,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执教的“世界著名的中国数学家进小学课堂的研究实践课”上,有趣的问题深深吸引着六年级的小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内容设计要反映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展现数学发展史中伟大数学家,特别是中国古代与近现代著名数学家,以及他们的数学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恰逢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诞辰90周年,华应龙结合课标要求不由思考:世界著名的中国数学家进小学课堂,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我要和孩子一起追“最亮”的星!
种下好奇的种子
这节课堂从课前的阅读心得分享开始。课前,学生们提前预习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课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感受。
“尽管有人歧视他,但他没有动摇对数学的热爱,他总是很平静,他的包容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我想对陈景润说,您真了不起,出生在一个毫无数学环境的家庭中,却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了这样的成就。”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景润尽管条件艰苦,依旧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刻苦钻研。”
…………
学生畅谈着自己被陈景润的治学、钻研精神所打动,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留意到“6平方米”这个数学元素。
华应龙问:“关于‘6平方米’小屋,请你来当出题人,你认为可以编一道什么样的数学题目?
“陈景润房间有6平方米,他们的烟囱占掉了房间的六分之一,请问居住面积有多大?”
“房间一共有6平方米这么大,有个烟囱把房间削掉到了一个角,这个角的面积是房间面积的六分之一,请问这个角加上房间总面积有多大?”
…………
学生根据华应龙的问题各抒己见,竟汇集了5种不同的命题思路,华应龙随即给了自己的示例,学生直呼“简洁”“有逻辑”,一道普通的应用题掀起了一场师生间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
以“问”为主的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们体验到了数学阅读带来的乐趣,更引导学生不断向深处思考,在思考后跃跃欲试。
在掌握了更多线索后,学生对“6平方米小屋”更加好奇。华应龙继续追问:“6平方米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他让学生把小屋的平面图画出来。借助于学生们的作品分享,华应龙又牵引出一个又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通过数学还原小屋,孩子眼中小屋的样子五花八门:有的是梯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标好了门和床的位置,还有细心的学生为每一块布局标明了尺寸……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用数学的眼光阅读世界,这一过程是迷人的,”华应龙说:“作为学生们数学学习的引路人,我们要为他们种下一颗种子,期待有一天,这颗种子能开出‘万物皆数’的花朵。”
在探究中大胆试错
围绕“小屋”,华应龙带着学生们求解边长,“数学味儿”越来越浓。这时,一个反应很快的学生混淆了面积与周长,同学们纷纷纠正他的算法。华应龙却称赞了这名学生的迅速反应和大胆发言:“孩子,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读,更是思考,每一次差错都是一次提醒,我们要感谢这位同学提醒了我们。”现场掌声一片。
在推算小屋边长时,学生遇到了难题——还没接触过开平方,无法继续计算。
“孩子们,我们不会开平方,还能算吗?”华应龙问。他没有传授超纲的知识,而是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当有个学生在草纸上反复尝试,反向推演找到答案后,华应龙惊喜地给大家展示,并带领他们总结了这一难能可贵的思维过程:
“孩子们,刚才这位同学一次就试对了吗?不是的,他也是错着错着就找到答案了,对不对?”华应龙再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中的错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耐挫心强大了。
“犯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老师也包括在内。”华应龙这样表示,“我们要告诉学生,错往往是提醒,提醒我们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错?会有什么新的可能?还可以思考什么新问题?”
“6平方米的小屋究竟是在哪里呢,真实的样子又是如何?”
为了给孩子一个准确的回答,华应龙分享了他阅读相关书籍材料后的“寻找真相之旅”,去材料中的故居地址“中关村大街88号院”一探究竟,却发现这不是当年他所在的数学所的位置;去福建时,得知当地有一个“陈景润实验小学”,迅速前往,也没得到答案……尽管一波三折,但在陈景润的外甥宋力的帮助下,真实的小屋一点点露出水面:房间原是正方形的,被垃圾通道占去了一角后成了“刀把”形状,因为空间狭小,来人走进去要关上门才能勉强站开……
而华应龙不断试错寻找“真实小屋”的探究历程,无意中给学生做了最好的榜样。
给学生更大的世界
“同学们,假设现在你进入了陈景润的小屋,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课堂接近尾声,华应龙抛出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他早在讲台一旁的空地上,用胶带勾画了小屋的空间结构,建议学生们来“小屋”走一走感受一下6平方米的居住空间。
有的孩子直言“自己十分心疼这位数学家,希望他注意身体,换一个大房子来住”,有的孩子通过反复思索,感受到“孜孜不倦求知获得的成就感”,还有的孩子直呼“陈景润先生好伟大,在艰难的环境中,竟证实了连大数学家欧拉都没有证实的‘哥德巴赫猜想’”……
至此,学生的感受已经不仅仅是阅读后的吸收,更是课堂和教师共同求证、共同探索后的精神洗礼。
学生们齐声朗读着华应龙在黑板上写下的十个大字——“陋室长巨星,磨难铸伟男”。那一瞬间,小小少年仿佛穿越了时空,懵懂又坚定地向着这位数学家致敬。
数学,可以给学生留下什么?
“好的数学阅读课就是要赋予学生阅读的能量和精神的滋养。”华应龙用课堂做出了回答,“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以人化人的,这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是小学数学教师,但我不是教数学的,我是用数学来教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