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既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文化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学校在文化建设事业中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其中也包含着学校自身的文化养护与发展。这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与考验。
一.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校长学校文化建设的判断能力。
我们的学校,都要自觉地认识、挖掘、建设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以适应环境与时代的选择,构建起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符合学校历史、具有学校特色和烙印的完整文化体系。作为校长,应该在这方面具有比较清晰的判断能力。学校文化现象就其表现类型分析,可以看作是由三个层级构成的整体,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学校的文化体系和集体价值取向。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延续的物理载体。对于一些有悠久办学传统的学校,应该留意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校园历史传承结合起来,承载起一代代教育者的事迹与精神。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延续的某种契约保障。对一个学校而言,这里的制度并非仅指教育教学制度之类,更重要的是延续校园历史和文化的各种制度存续,如校庆活动、校园各类文化节、教工组织、校友会盟、学生社团等团队文化制度等。而心理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一种精神积淀,它主要体现在学校价值观的塑造上。一个有心的校长,能否成为成功的校长,常常就体现在学校共同的文化追求上。这种追求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学校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而心理文化一旦形成并稳定,学校就拥有了一种好的文化,拥有了一种定力。
二.具有文化自信意识,提升校长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能力。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态度,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和信心。不管是历史久远的学校,还是刚刚诞生的学校,无论是都市之中的学校,还是处在农村郊野的学校,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文化建设上都应该有各自的自信。作为校长,应当具有一种组织各种文化资源与元素进行建设的能力。文化自信,关键在于不忘本来、博采正来、着眼未来,科学处理好长与短、大与小、通与变三个关系。
长与短的关系。历史悠久的学校具有文化自信当然有其理由和优势,但办教育不是一时一地的政绩工程,而要有长久办学的追求。尤其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更应该有这种坚定的信念,因为缺憾可能正是对新的学校文化的一种召唤。作为学校的当事者、学习者、组织者,一定要相信,在日积月累的教育实践中,一定会有某种精神、传统甚至习惯能通过努力工作、学生或著作留存下来并传承下去。
大与小的关系。文化自信也体现在文化细节上。从大的方面说,学校建设者对整个学校文化氛围、文化传播、文化继承等,都应有总体的把握、设计和维护;而在小的方面,则应重视不太起眼的细节,例如一块小小的牌匾、一处小小的花坛,或是一张发黄的照片、一个社团活动,甚至一门课程的坚持,都能体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用心,这也是一个学校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通与变的关系。求通,是指学校各种文化元素彼此之间的融通、呼应、互渗。广州有一批五十年、六十年甚至一百年以上的学校,都有这方面的底蕴固然弥足珍贵,但尤其值得鼓励的是,一些新生的学校也都有这样的追求,它们的底蕴积累有章有法。求变,是指文化经脉、网络、体系,在不同阶段和场合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里,我更愿意将学校比喻成一个植物园而非一座博物馆,因为这种变化是很重要的文化之变、感受之变,要有允许新元素加入的胸怀,允许学校文化建设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
三.具有文化自强意识,提升校长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能力。
校长基于文化自强意识的发展能力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
一是处理好学校与国家的关系。学校文化建设的自强于国家强盛有利,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当始终不要忘记这一点。二是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文化建设肩负着社会财富的积累、社会公平的维护、社会组织的完善等使命,只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自身具有文化自强的意识,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对社会财富的增加有所助力、为健康社会的形成提供文化伦理上的基础。三是要处理好学校与教育自身的关系。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平台,名校固然不应妄自尊大,非名校也不应妄自菲薄,而是要通过自强实践,勉力前行,不断发现积极优秀的文化基因,培育有价值有担当的文化行为,巩固各种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文化建设成果。实践证明,很多中小学这方面做得不错,继承和创新学校文化的各种举措,包括各门特色课程建设、各类文化活动开展以及对于文化养分的汲取,使学校文化的血脉,在校长、教师、学生生生不息的推动中,既鲜活又顽强,既灵动又执着。
湖湘学校文化研究中心认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导者,需要亲自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当中去,是该领域的主要领导者,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事业中都承担着重要写的使命,是学校的文化“泥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