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看望居民,他与居民座谈时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1]2020年5月12日,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院长张雷教授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正式提出“两邻理论”。[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多次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创新成立全国首家区级家庭教育学校,围绕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两邻理念”,以“五级家庭教育联动模式”建设为核心,几年来做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搭建亲邻联动网,构建睦邻学习圈,打造“学校放假社区开学”“家庭教育日记”“盛京家教文化馆”等精品项目,促进教育合力的有效形成,进而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卓越成才。
“两邻”理念下家校社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而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正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形式。教育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现代教育就是一种涵盖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实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要通过加强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把居民重新“组织”起来,还要激活居民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借助“家校社教育共同体”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要想重塑“以邻为伴”的新型邻里关系,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以“幸福”建设为核心,回归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必须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有效对接。
构建践行“两邻”理念的家校社幸福教育共同体就是发挥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社会教育的延展作用。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教育”格局,探索形成具有特色的“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系统。坚持家长主体、学校主导、分类指导、系统实施原则,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实施的整体性,与进行终身教育和创建学习型家庭相结合,实现人的终身发展、家庭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家校社共同体建设中实施“五级联动模式”的路径
一是完善体系建设,搭建亲邻联动网。
第一,完善家庭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体系。沈河区教育局以极具前瞻性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创新成立全国首家区级家庭教育学校,在全区建立完善了“五级家庭教育联动化模式”。学校于2017年4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隶属沈河区教育局,下设综合部、培训部、社教部、讲师团。设校长1名,副校长2名,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60名。配备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为区域家校社共育发展提供保障,是集师资建设、学员培训、课程研发、科研探究、答疑指导等职能于一身的家庭教育专业化学校,突破了原有体制,开创了家庭教育工作先河,初步形成了以区级整体统筹、社区融合普及、学校重点安排、年级计划推进、班级具体实施的全方位、立体式区域家庭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体系。
第二,搭建亲邻联动网。学校在“办好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让适合的家庭教育惠及更多沈河人”办学目标引领下,秉持“门外是大家、门内是小家、人人都爱家、共建和谐家、全体是赢家”的生态化理念,恪守服务社会的人本化办学宗旨,追求幸福沈河、幸福学校、幸福家庭、幸福家长、幸福学生的多级化教育目标。基于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高位思考,学校一方面统筹融合了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工作,还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下设86所分校;另一方面负责对全区街道、社区开展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动进行督导检查,为万千家庭提供最专业、最知心、最温暖的孩子成长教育支撑与正能量。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睦邻学习圈。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源泉。学校、家庭、社区三方织就了社会生活的关系网,形成了家校社共育的同心圆。为此,融合社会各界力量,深度探究和挖掘家校社共育的内涵和外延,构建睦邻学习圈成为沈河区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一,成立睦邻学习圈。我们在全区成立11个睦邻学习圈,每个学校负责包保对接3—5个社区,以社区为单位将辖区内所有在读中小学生家庭的家长纳入其中,选派由中小学校主管领导、社区工作人员、“五老”人员、高校志愿者和家长代表共同组成的区级睦邻学习联络员,形成学校和家庭、社区和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联系、彼此互助、共建、共享的学习、教育、交流平台。学校通过创建辽宁省首个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教法探讨、公开课观摩指导等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与培训和授课,促进区域家教力量自主循环、递进发展。多次邀请全国家教名家开展讲座60余场,参训千余人次。
第二,推动“小邻和睦”到“大邻和谐”。充分发挥“五老”在家庭教育中的亲情优势、威望优势、时空优势,为“五老”搭建发挥余热的平台,开展“‘五老’讲家教”“老少话家教”“隔代学家教”等家庭教育宣讲活动。广大“五老”带头重家教、立家训、传家风,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宣传指导,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组织互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家长参观、培训讲座、亲子活动等社区居民和学生家庭喜闻乐见的互动活动,以学生家庭为主要受众群体,以教育活动为主要媒介,拓宽邻里沟通渠道和互动空间,增进社区邻里彼此间的了解,唤醒邻里精神,增强居民对社区邻里关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持续多年的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倡导智慧家教新理念,已经成为区域家庭教育的重要品牌活动,讲堂年均开课百场,参与家长20万余人次,受益家庭万余个。同时,引导学习圈内相关单位开展互动、互助,促进学校和社区的有效沟通,为社区居民解决教育问题,培育文化层面的归属感和治理层面的参与感,让居民们在一个又一个的睦邻学习圈叠加中感受“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内心认同。
三是打造精品项目,提升善邻幸福感。
第一,设立“家庭教育宣传日”。为让全社会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沈河区家庭教育学校发起,决定将每年的4月22日设立为“家庭教育宣传日”。近几年,宣传日主题分别为“缔造幸福,从家庭做起”“做沈河智慧家长,筑孩子幸福人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好人生第一个榜样”“传承优良家风,共享亲子阅读”。活动期间,区内各街道、学校及幼儿园精心筹划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全面、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为倡导传承优良家教家风,鼓励家长认真学习家教知识,做好孩子人生榜样,先后开展两届沈河百名好家长评选;为加强亲子间交流与互动,提供家庭成员间平等交流、沟通、陪伴的载体和平台,试点成立了朝阳街第一小学“馨百灵”家庭亲子合唱团、文艺路第二小学“欢乐诵”家庭亲子朗诵社团、北一经街小学“礼蕴留香”亲子礼仪社团,在陪伴孩子的活动过程中,拉近亲子距离,给家庭带来更为和谐的氛围。在全区努力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第二,开展家庭教育日记活动。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文明建设,从2017年开始,每到寒假来临,一本本制作精美的家庭教育日记就会伴随着沈河区的万千学生家庭共度假期。分别以“孝亲”“亲子”“手写家书”“亲子阅读”“亲子书法”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日记活动已连续成功开展5年,参与活动达6万余人次,受益家庭2万余个。为推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亲师协同的共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开展“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活动。依托已经坚持开展20余年的“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活动平台,不断拓展新内涵,搭建新载体,创新路径。一是选派优秀教师到各社区担任青少年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辅导员,既解决社区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和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又促进学校德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效沟通、有机结合。二是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作用。利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让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当好革命传统教育宣传员、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社会风尚监督员。三是积极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把社会热心人士和在校大学生等各类人才有组织地汇集起来,积极投身社区青少年教育,形成来源稳定、素质较好、结构合理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志愿辅导员队伍。在开展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沈河区注重发挥社区学校贴近基层、就近就便的优势。如:职业体验、安全讲座、文艺表演、亲子运动、书法绘画、志愿服务等几十种活动形式,使社区成为假期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
第四,打造家、校、社共育教育基地。为培植区域家庭、家教、家风新样态,融合区域家风建设、家教文化、体验培训的家教综合体——盛京家教文化馆,面向全区中小学家庭免费开放,定期开展互动活动。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形式将中华传统文明融入家庭,让家教文化“活起来”,有效契合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好党风带好家风树好学风促好民风,助推沈河区真正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家庭教育创新发展理论高地和赋能中心。
(作者系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家庭教育学校校长、沈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6期)
作者:苏朗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