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道生:学校文化如何“生根”


学校文化具有行为导向、陶冶激励、启迪智慧、规范约束、团结凝聚、向外辐射等功能,是办学诸要素中最具内生力和基础性的要素。因此,高品质学校建设要抓住文化建设这个“牛鼻子”,促进和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然而,学校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信仰准则、思维方式、情感依托、行为习惯、制度规约等形式而内隐性存在。


学校文化必须“扎根”于人的灵魂和精神之中,“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就是飘在空中,留在纸面,写在墙上。学校文化的内隐性很强,需要通过宣示、释义、对话等过程,促进学校文化由潜在的、自发的“默会知识”转变为自明的、自觉的“明言知识”,从而让广大师生员工在理解中认同,在认同中践行,把学校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这是学校文化“生根”的关键。


宣示


旗子不举起来就不能起到导向作用,学校文化没有进行经常性、鲜明性的宣示就不能深入人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


图片

成都七中实验图书馆


学校文化以口号、格言、箴言等形式进行外在表达,一般具有简洁凝练、朗朗上口等特点,易于传播和宣讲。学校可以利用官网、微信等现代媒体对外宣传,利用橱窗、展板、墙画、横幅、画册、校史陈列馆等传统媒介持续宣讲,利用升旗仪式、集会呼号、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培训讲座等方式直接告知,等等。


作为学校文化的主要提出者、关键推行者,校长要带头宣讲学校文化。自担任树德中学校长助理开始,我就坚持利用各种讲话机会宣讲所工作学校的文化,不管是树德中学的“树德树人”“树德务滋”“树德广才”“广才务实”“忠勇勤”等思想,还是成都七中的“三体教育思想”“全球视野,中国脊梁”“审是迁善,模范群伦”“人文滋养,个性成才”等思想,还是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五自立人”生长教育;“大气、骨气、争气”“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等思想,我都是积极的宣讲者。


为了更好地宣讲学校文化,我坚持自己写发言稿,同时对其他干部、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等在校集会的发言,都要做学校文化方面的指导和审核,使得大家形成宣讲学校文化的习惯和自觉。


释义


学校文化往往以高度凝练的一句话或一组词等形式来对外呈现,以便于师生员工能熟知牢记,能脱口而出。也正因为如此,学校文化的内涵就难以呈现和外显,难以适应时代精神的发展,这就需要进行释义。让学校文化由暗转明,由旧换新。


一方面,将深刻内涵进行浅显化释义。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把“中国灵魂”界定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这可视为“中国心”;把“国际竞争力”界定为报国素养和强国实力,这可视为“中国芯”,“心”“芯”相印而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现代人”。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学子,要以此为目标和导向,从“小我”走向“大我”,在积极投身中国梦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养,成就生命价值。


另一方面,将传统思想进行时代化释义。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有一个由七个问号组成的“智慧门”,这代表什么意思?


图片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智慧门”


2010年学校提出“四会一善”(即会看、会听、会讲、会想、善问)的寓意。古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今有陶行知“每日四问”,反躬自省是人修身养性、涵养学识的不二法门。于是,2021年我提出“每日七问”自省法,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向自我认知;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向价值定位;我能为祖国奉献什么?指向国家认同;我如何与周围人相处?指向正确交往;我的人生该如何行走?指向奋斗自觉;我如何与大自然相处?指向生态环保;我怎样把握万物奥秘?指向追求真理。七道门、七种色、七个问、七米高,象征我校师生以“每日七问”来开启“智慧之门”,永远向着太阳生长。这样一来,“每日七问”就发挥了教育的应有作用,也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


对话


基于教师专业生活现场的“对话”,对话双方经历价值选择、思维启迪、观点碰撞等过程,从而对学校文化背后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指导意义、实践的达成路径等不断走向理解纵深,实现知行合一和智慧通达。对话形式多样,包括干群对话、师生对话、文本对话、自我对话,等等。对话的关键不是“你说我听”,而是“深度反思”,在反思中内化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观念。在对话中,校长要引导教职工基于学校文化进行深度反思和内省:你了解你所在的学校的学校文化吗?你所在学校的文化有哪些主要优势和不足?你是否运用学校文化去指导自己的教学?你的这个教育行为或教学过程体现了学校文化中的哪一点?只有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真正以学校文化为指导来形成自己的教育信条、决策依据、行为准则、评价指向等,学校办学才能走向文化治校的教育自觉,学校文化才算是真正的“生根”。


图片

毛校与学生的日常互动


“教育即对话”,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把基于教育现场的教育对话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措施,大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话”平台,如集体教研、观课议课、读书分享会、教育沙龙、干部蹲班和联系学科组、学习汇报会、经验分享会、教育时习会、主题教研会、校长约你面对面、意见征求会、名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等,实现了对话的常态化、多维化、多向化和深度化。


对于教师,我坚持“把话筒交给老师”的原则,凡是开会,必须有教师交流发言,而不是干部唱“独角戏”,让老师们在对话和表达中理解、践行和呈现学校文化。

对于学生,我坚持注重“校长约你面对面”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在会议室、操场、草坪、图书馆、食堂等地方,就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学生发展、时政热点、学习方法、心理调适、生涯规划等展开交流沟通,让学生熟悉、理解和认同学校文化。

对于家长,我坚持把学校文化纳入到家长培训和家校沟通的重要内容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合伙人”作用,在协同育人中促进文化生根。


总之,学校文化是办学和育人的灵魂,要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就要想法让文化的精神内核生根于“学校人”的内心世界,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