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回家过年——那些年的乡村生活,就像我们追求的未来教育




这几天,把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再读了一遍,在春节季,在“就地过年”的政策下,在渐行渐远的乡村记忆中,读这样的作品,就好像在读一段乡村的墓志铭,内心有着别样的酸楚,更多的,还是一种深深的疑惑。

这样想着的时候,我的童年、我的乡村,如同徽派的水墨画,富春江图般的展开在目前……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12.jpg

我的村子叫夹河脑,这个名称在四方八镇可是有分量的,一来聚族而居,王姓是大姓,方圆几里,还有几个“王姓”村,都是“通来往”的;二来,村子里出了几位名人,其中有一位民国时期曾担任过李宗仁将军的参谋;还有就是我们村的人心特别齐。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23.jpg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社戏》里有一句话,“在小村(平桥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村,莫说客人,像我们小孩,都是具有“公共”属性的,可以去任何一家吃饭,你被妈妈揍了,左右隔壁的老人会过来劝架,还把你带回家泡“锅巴”给你吃。农忙季节,大家伙儿也是互相帮衬。如今城市的小区,互相认识的大概也不多,“猫眼”里都是可能的坏人,无数次小区里主动给人打招呼,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你是谁呀,我认识你吗,就打招呼?”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26.jpg

乡村的这种人文环境对于人的濡染,比如爱心教育,大概是我们学科教育的“德育渗透”和“思品”课难以企及的吧。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28.jpg

当然,这种群聚是乡村生活也有矛盾,有的还很尖锐,但我想,相比于很多组织内的那些明争暗斗,乡村的矛盾总有一些可爱的成分,而族长的处理方式,总让人见到权威的力量和教化的功能。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31.jpg

孩子们的矛盾,比如男孩之间的打斗,是免不了的。想来也是培养了一些血性的,那年是很难产“娘娘腔”的。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34.jpg

“中国美国”是我们常玩的“大型游戏”。我带领十几个男孩是“中国”,村子里另有一位男孩带领差不多人数的队伍为“美国”,我们开始“约架”,不过,不是肉搏,那是大人不允许的。我们有明确的分工,有连长、排长什么的,在与对方“遭遇”后,通常是投掷泥巴,直到对方溃跑。然后是两两组合,开始抓“俘虏”。如果说如今的网络战争游戏是虚拟的战争,那么儿时的“中国美国”就是“实战”了。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36.jpg

这种游戏,当然还有更多的,如,斗鸡、下老牛窝、跳格子、老鹰捉小鸡、过家家……这里面包含了很多教学论和社会学知识,如,合作学习、竞争意识、领导力、战略与战术,甚至也有尊重与体谅等。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39.jpg

为了在“中国美国”游戏中能取得胜利,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和小伙伴开始“改良武器”,从电影《小兵张嘎》中受到启发,也幻想制作一把木头手枪。于是找来一块木板,勾勒出枪的轮廓,用钢锯锯开,然后寻摸一根合适的钢管,量好尺寸,用铁皮固定在“枪”体上,最有技术含量的是“动力系统”,用橡皮筋套在枪栓上,击发后撞击“剌子”(火药引子),剌子点燃枪管里的火药会把枪管里的小石子射出去。制作很粗糙,几乎没有射程,但一把“枪”别在腰间,足可以让“美国”“闻风丧胆”。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41.jpg

我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是不愁没有玩具的,但是,都是高结构的玩具,流水线已经将“过程”替代了,至多“按图拼装”,精细的玩具暗含的是精细的压力。而我们的“玩具”,需要“自己动手”,从一块木料开始,这里面有科学、有技术、有工程、有数学,对,就是STEM教育!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44.jpg

对了,现在还在提倡“劳动教育”,乡村天天都有真实的劳动教育发生,作为长子,我是承包了家里“扫地”的(土地面,每天要扫几遍),班级的值日,我大概属于最认真的一组,这些生活的曾经,让我如今活的有些“洁癖”了。农忙的季节,还要放忙假,割稻、除草、插秧,都是“力所能及”。左腿下部有一条疤痕,那是割稻的战利品,如同战士的勋章,曾多次写进我的散文里,还跟各届学生现场“炫耀”过。可惜孩子们总是要蒙住眼睛,我怕见到老师的“伤痕累累”吗?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这样写到:“身体精神都染了病的人,快去做五六年农夫吧。”这样的话,恐怕不是“下乡”体验生活那么简单。这其中隐含着乡村生活“对于个体生命的拯救的基本要素就是:爱、美、自然。”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47.jpg

再说一说游泳吧!夹河脑,看这个名,就知道与“河”有关,是的,不过“河”总是长长的,细一点叫“小溪”,粗一点叫小河,磅礴一点就由“河”转而为“江”,不过这点归纳并不包括“黄河”,或许南方人很少有“黄河”的概念吧!夹河脑的“河”,准确的说是“塘”,水塘,不规则的水塘,小的几亩面积,大的十几、几十,甚至上百亩(此时应该叫“湖”了),村子周围被“塘”包围了,有七八口塘吧,夏天,我和我的伙伴们会一一拜访的,村西边和南边是两口荷塘,那是我们夏天消暑的最好去处。前几年,“游泳”也进入基础教育体育考察项目,是回归?还是“面向未来”?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49.jpg

乡村也有家庭作业,包括寒暑假,但记忆里都是“瞬息可就”的。社会就是“培训班”,农活就是“小课”,家务就是“一对一”,收音机就是“线上教育”,而且全免费,全按兴趣自由选择。关键是,教育时刻在发生,学生时刻感受不到,难道这就是“润物细无声”?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53.jpg

或许你要说了,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各有所长,令人沮丧的是,乡村教育早已式微,“城乡一体化”实际上是一种“吞并”,是城市吞并了乡村,而不是各有特色。城市的孩子只能在沙盘上和基地去感受不再淳正的乡村教育。先生《社戏》里这段特别有意思: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55.jpg

刘铁芳教授在谈到乡村教育的时候说,“作为文化主体的标志就是具备自我生存与生长的能力,成熟的文化主体意味着具备基本的自信,能坦然接受自我存在的现实,同时认清自己的不足,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建筑等“乡村价值”正在被重提,而作为这一体系多样性表征的“乡村教育”却一再被遮蔽。

微信图片_20210301161958.jpg

梭罗在《瓦尔登湖》有这样的的畅想:我们需要的不是遥远都市里的少数“贵族”,而是一个个高贵的村庄,每一个村庄都成为一所大学。

微信图片_20210301162000.jpg

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学科融合、STEM教育、分工合作,甚至还有“生存训练”,未来教育的诸多因素在那年乡村生活中都“硬核”存在着。今天,我们重新提出乡村教育独特性的时候,绝不意味着我们的乡村教育就是一种理想国,更不是意在使乡村儿童局限于乡村生活,他们理当享有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如同城市的儿童。而是,思考当下未来学校的的可能性与急迫性。

微信图片_20210301162003.jpg

对于中国教育,我是谨慎的乐观主义者。我真的不知道,是要为现在的孩子感到幸运,还是感到遗憾,遗憾他们没有如我们般游戏的童年!呜呼,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作者 | 王益民,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执行校长

来源 | 王益民未来学校生态园(ID:wymywshg196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