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科学进军 - 湖湘学校文化研究中心

没有科技馆、博物馆,乡村学校科学教育如何突围?这所学校为学生建了一座“百草园” ……| 向科学进军



相对于科学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的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往往需要另辟蹊径。这所乡村学校充分挖掘区域优势,为学生打造了一片“中草药百草园”,从最先的中草药科普到逐渐建立主题式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融合学生科学意识培养、劳动观念塑造、民族文化传承、审美教育熏陶等,8年的实践让师生收获了真实的成长。一起来看这所学校的科学教育探索。


 01.乡村学校的3个“烦恼”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小学是一所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乡村学校,学校所在的黄水镇是世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发源地,有“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莼菜之乡”的美誉。

黄水小学依托本土特色的科学教育实践来源于学校发展中一直面临的几个“烦恼”。

一是乡村学生科学思维培育不足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一直困扰着黄水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所乡镇学校,远离科学资源富集的大中城市,离最近的县城也有接近70公里,许多学生从出生到小学毕业也没能参观过科技馆、博物馆等,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书本和电视,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十分缺乏,长此以往,如何从最基础的乡村学校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不足问题。乡村学校受课程资源、师资能力、条件保障、教学水平等多种影响的影响,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美育等课程实践环节总体比较薄弱,与国家课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一所真正优质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也有不小的现实目标落差。找不到工作推进的着力点,曾一度让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陷入困境。

三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不足问题。石柱黄水是土家族聚居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黄连的优质中草药种植系统,并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黄连之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巩固好、发展好、黄连产业,传播好、弘扬好中医药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黄水小学不能守着一方育人宝地而毫无作为,一定要打破一直以来让教育资源沉寂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立足土家族乡村特色,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和背靠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区位优势,坚持“中医药文化传承+科学实践教育”的学生特色素养思路,全校师生齐努力,依山旁水、依势建成了占地20余亩的“黄水小学中草药科普园”,在“田间课堂”培育学生科学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学校的科学教育之路。


02.山区“小”学校的“大”科普植物园


1.jpg

(科普植物园建立前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种植准备工作)

“黄水小学中草药科普园”远期规划种植400种中草药,目前已经种植本地中药材黄连、三七、半夏、菖蒲、麦冬、车前草、三颗针等200余种。各种中草药按照采光、地势、水分以及原始乔木位置等情况,合理分布在民族中草药科普园的20余亩地约15000平方米的土地上。科普园上有银杉、柳杉等高大乔木、下有小溪流水,整体采光、水源充足,适合多种中草药混合生长,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植物科普乐园。

为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学校逐步将中草药科普园建设成为了一个布局科学、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中草药主题式科学辅助课程实践平台,并配套建设了支持动手实验的“中医药科普体验馆”。

学校课程建设精准聚焦黄连等本地特有中草药生长的周期(黄连从育苗栽植到出土售卖,大约需要5-6年时间,与学生的小学成长周期基本吻合)和关键环节,开发建设了中草药主题科学辅助课程,融合科学意识培养、劳动观念塑造、生物知识普及、审美教育熏陶、理财素养培育,编写了《黄连花开·朵朵精彩》学生科学实践活动指导手册,建设专兼结合的科学实践教学指导团队,系统性、分阶段、实践化实施选种育苗、栽培种植、除草捉虫、素描写生、标本制作、成分检测、中药试制、成品售卖等,打造活灵活现的“田间课堂”,取得了良好的科学实践课程融合育人成效。学校的这一系列探索成果被授予 “石柱县科普示范基地”,被评为“重庆市特色实践项目”“重庆市乡村学校少年宫特等奖”。


03.乡村的“土”学校探索出了“新”办法


民族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使命、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与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发展需求相互交织在一起,迫使黄水小学从内部打破现状,逐步探索建成了一个科学引领、交叉融合、实践导向的系统化科学辅助课程教学体系。

· 创新课程理念

坚持课程理念创新,以综合课程、实践课程、观念课程等新课程理念,推进课程设计、建设、实施和评估。一是从单一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向,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统筹融合,构建综合课程。二是从理论课程向实践课程转向,把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学校课程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精准对接,构建实践课程。三是从知识课程向观念课程转向,把学生价值引领、情感培养、意志锻炼等融入评价,构建观念课程。

· 构建课程内容

中药草科学主题式辅助综合课程主要设计了五个课程模块。

1.劳动体验课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享受快乐、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的精神。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2.科学实践课程。让学生经历中草药栽培、成长和研制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关于中草药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浓烈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留心环境的良好习惯,增进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意识,让学生学会关心周围自然环境,珍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3.中药文化课程。保持发展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在认识中草药的同时,鼓励他们探究中草药的种植、使用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让学生从中感受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特别增强学生对中国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美术写生课程。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写生美术课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在写生美术实践中,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美术素养,为养成积极向上价值理念厚植美学基础。

5.黄连销售课程。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和体验黄连的销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png

· 保障课程实施

为了推进课程实施,主要有四个方面保障:

1.充实师资队伍。由学校专兼职专业实践课老师和黄水镇农村从业人员(非遗传承人、地方能人、乡土专家、种田能手等)组成团队科学指导学生,全程参与中草药的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力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求真、创新的精神。

2.完善办学条件。通过乡村公益募集、师生动手制作等,逐步配齐了种植、采摘、烘炕、盛放各种药材的工具和器具,形成了独具乡村耕种特色的农具展览室;通过积极争取支持,充分利用各类别乡村学校条件改善建设资金,建成了多元化的“黄水小学中医药科普体验馆”,让学生完成了中草药从育苗到制品的科学历程,培养其完整的科学思维与灵活的动手能力。

3.引入社会资源。学校注重将校内的田园课程与校外的实践大课堂有机结合,积极引入社会优质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在让学生走出去的同时,把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引进来,畅通了社会共育的渠道。

4.家校协同育人。注重家庭协同教育和社会氛围的营造,通过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摩实践、指导学生,按计划向社会开放植物园等,向群众普及宣扬中草药有关知识,让家长关心学生、关心教育,让社会支持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3.jpg

(孩子们的中草药科普观察记录表)


04.八年的探索实践与三千多名学生的成长


以“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中华国粹”为主题的特色科学实践活动,既结合了乡村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也符合小学生科技、劳动实践活动的国家课程要求,推动了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创新。美术课,学生到园里为自己喜欢的中草药写生,与姹紫嫣红的花儿合影;作文课,学生到园里观察中草药,写自己管理中草药的过程与收获,写关于药材介绍的简单说明文;实践活动课,学生到园里了解中草药的生长习性,采集中草药加以炮制,再分类存放到学校科技馆和陈列馆的药柜里。

八年来的探索实践让黄水小学的师生收获了成长与快乐。在这座百草园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中草药文化得以传承。

为了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学校将民族中草药科普园分到每一个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组参与中草药的种植、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等管理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入脑入心,融入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生活即教育”,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带着问题去实践,从亲自动手采集植物到辨识中草药,了解中草药背后的文化知识。不仅动手,还要动脑;不仅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并形成文字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先苦后甜”的道理,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中草药科普园成为了孩子们真正的“田间大课堂”,在田间培养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儿童的优良品格,让他们逐步懂得敬畏自然、爱家爱国。

按照实践活动计划,学校各年级的学生全员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并作好学习记录,择优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档案袋。八年来已经累计有3000余名学生参与了该项活动。在学生活动的同时,有关学科教师也应按照要求积极学习指导知识,与学生共同成长,全校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4.jpg


文章作者 | 贾伟,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小学校原副校长;黄浩,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小学校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


Baidu
map